湛江10口之家,36°C不靠空调,房子自然降温

2017年,

留法建筑师夫妻吴林寿和赵向莹

回到老家吴阳–湛江一座海边小镇,

为父母改造祖宅,

满足一家3代、10口人共居的要求。

设计一稿被父母以”跟我们这里风水不符”打回后,

夫妻俩开始研究当地的传统民宅格局,

结合现代的生活的需求,

3年设计、2年建造,

终于完成了祖宅改造。

5个院子穿插于生活区之间,如同”九宫格”,

每个角落都有自然的风与光流动;

中庭天井,既是日常祭祀的场所,

又能练太极、看露天电影、打乒乓球、玩滑板……

吴林寿一家

改造后,不光孙子孙女们嚷着要回来住,

这里更成为父母和邻居们喝茶聊天的”共享客厅”:

父母每天起床第一件事就是打开家门,

欢迎大家来串门。

这个”史上最热的夏天”,

两位老人完全没开空调,

全靠天井、院落、屋面等实现自然降温。

7月底,一条来到吴阳小镇,

探访这个10口之家。

 

吴阳小镇

我出生在湛江吴川的一个海边小镇,吴阳。村子不大,就是由一些家族形成的,亲戚之间都住得很近,像我们家周围都是我叔叔家的房子,宗族关系也就尤为重要。

每家每户都供奉着先祖的牌位,把祖坟就修在家宅后面。每一代人都要拆掉原来的房子,也就是所谓的祖宅,在同一块地上重建,作为血脉延续的表现,也是家族荣誉的证明。

夫妻俩带着儿子回来看爷爷,四人在海边玩耍

2017年,我妈说老房子太小了,现在我家还有弟弟家的小孩都大了,希望能建新房,满足一家三代、10口人住在一块的要求。我是长子,和夫人又都是做建筑的,自然揽下了这件事。

我们在法国待了6年,3年学习、3年工作,最初很是兴奋,想把学到的东西好好展现一番。谁料爸妈对我们拿出的那些常做的别墅形态并不满意,”这跟我们的风水格局完全不符合。”

一个在这块土地上长大的人,却像个外来者一样,我觉得非常羞愧,很认真地开始去研究本地”三间两廊”的空间组织原型,及其背后的含义。

我们这是边陲小镇,对传统非常重视,自古以来盛行的各种祭拜习俗都留存得相当完好。传统民居极其重要的特征之一,便是”人神共居”。三开间,中间的厅直接与天井相连,是神、先祖和自然的空间,两侧才是卧室、厨房等世俗的空间。

前前后后我们花了3年多的时间设计,2年的时间建造,最终造价大概100万。改造后,传统的单间房变成了一个三层小楼,面积达到了280m²。

选用本地最便宜也最常见的红砖作为主要材料,最开始我其实是不太接受的,希望建筑能灰白一点、清爽一些。但我爸特别坚持,觉得就应该红,有个好意头。他自己兴冲冲地就跑去挑砖,还教我越红的砖烧得越透,更耐久。

后来我就也想通了,这个其实跟农村的审美没关,更多是从使用习惯、场景出发去考量。我们把砖表面都打磨光滑,摸起来更有质感。

外形上,可以理解成这个房子就是两栋小楼中间加了一个顶。我和弟弟两个小家庭各居一侧、彼此独立,又通过相连的大屋顶融入有父母在的大家庭之中。

这个顶再加个底,就形成了我们的”明厅”,跟传统”三间两廊”中间的厅是类似的半户外空间,是日常祭拜、红白喜事、聚会、一家子人活动的主要场地。

 

冬天的厅

最深处的”神厅”,一面供奉着先祖的牌位和各路神灵,转身便面对天井,”天宫赐福”,构成一套联通的祭拜体系。

两侧分布着爸妈的卧室、书房和厨房,还有一个冬天的厅,天冷时将折叠门关起来,里面气候可控。

我的外祖母曾经因为门槛跌倒,骨头没法恢复,人生的最后10年只能躺在床上,生活无法自理,挺没尊严的。所以,爸妈的生活空间全部都在一楼,我们花了很多功夫保证整个空间地面是全平的,容易打理,也不易跌倒。